(一)基于“平台加模块”思想构建三层课程体系,建立及时反馈、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机制
项目组按照系统化思想,通过学生座谈会、课程研讨会、院长信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查、岗位需求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反馈机制,将学科发展和行业变化及时准确地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变更,建立起动态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与修订体系。
(二)计算机编程核心能力培养初见成效
本项目深入探讨计算机编程核心能力的模式、方法、措施,在以竞赛为抓手,以兴趣为导引,以学生团队为平台,培养学生计算机编程核心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色:
1、充分发挥学生团队作用
组建学生团队在组织日常训练、组队竞赛、招新、日常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而在学生团队平稳运行的关键是培养好有能力,有威望、会管理,关键还有有奉献精神的团队负责人。
2、兴趣导引
在指导学生团队发展过程中,学院强调培养学生对编程兴趣的激发。程序设计团队平时的训练是很苦的,积分排位的竞争也很激烈,只有真正对编程感兴趣的同学,才能坚持下来。
3、以赛代练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通过比赛激发兴趣、找到不足、明确方向,促进了团队成员核心编程能力的迅速提高。
4、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互相促进
学院在编程核心能力培养中注意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第一课堂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程序设计类课程群依次展开,逐步加深。第二课堂促提升,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能力。
以上措施促进了计算机编程核心能力的迅速提高。学院学生在2019年先后获得“蓝桥杯”国际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6项,省级学科奖励78项。
2018年11月3日至4日,第二届“蓝桥杯”国际赛在美国举行。安阳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3名学生参加比赛,与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东北大学(美国)、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学生同台竞技,取得2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
2019年11月25-11月31日计算机学院4名同学赴德国参加第三届“蓝桥杯”国际赛,取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的好成绩,被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2018年“蓝桥杯”国际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2019年“蓝桥杯”国际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图4 2018年“蓝桥杯”国际赛获奖报道
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19/1115/197320.html
图5 2019年“蓝桥杯”国际赛获奖报道
图6 部分学生奖励证书
(三)教改论文、教材和其它成效
围绕项目成果,发表教改论文4篇,编写教材7部,主持2018年校教改项目4项,2019年校教改项目6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其中主持2项。项目成员主持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项目成员主持校级重点学科1项,校级重点实验室2项,获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校级品牌教师、品牌专业、优秀教研室等多项荣誉。
(四)高校应用情况
本项目研究成果除了在安阳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应用之外,也在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学院得到应用。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实施,对于大量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以“平台加模块”思想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保障计算机类专业共同必备的专业基础和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具备随学科发展和行业变化自我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细分的模块化课程群又可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和主流技术,具有较强的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研究了计算机核心编程能力的培养模式、方法和措施,提高了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职业长期发展能力。
本项目对设置多个计算机类专业的高校,培养适应学科发展和终身学习,同时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