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台加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以岗位需求倒推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需求
认真分析用人单位计算机岗位需求,通过教师座谈会、课程建设研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座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馈等多种形式,了解社会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素质需求、能力需求、技能需求,经过分析、综合、取舍,将真正反映大量需求、发展趋势的需求挑出来,倒推出知识能力培养要求,并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来。
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特色、学科发展、行业变化、地方经济需求、现有师资条件,设立多个可选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面向某一岗位技能培养。通过不同模块的细化、组合、协同、分支,形成科学、协调、动态调整的模块化体系,使得学生在每个方向上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需求,锻炼培养实践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以系统化思想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整合
学院采用系统化思想,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鼓励教师团队以课程建设为粒度,对传统课程开展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拆分、重组、整合,减少课程之间孤立、不衔接的情况,避免知识讲授的简单重复。打破传统教材限制,以能力要求重塑知识体系进而得到课堂内容,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改革课程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方式,使之更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新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学院鼓励相关课程组教学团队,围绕某一应用能力培养对前导后续课程进行整合,以达到强化应用能力培养、避免课时简单重复和不匹配的目的。
3、紧扣计算机核心能力培养构建公共平台
项目组分析了近年计算机类岗位技能需求和用人单位、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将计算机系统能力和计算机核心编程能力定为计算机类专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因此在构建专业共同课程平台时,将两大核心能力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其中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成果已在《基于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已结项)中体现,本项目着重研究计算机编程核心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措施。
4、加强校企合作,以特定岗位需求构建相应模块
课程模块设置充分考虑行业用户、用人单位意见,以岗位需求构建相应模块,探索订单式培养等途径。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深圳欧克勒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培养“汽车诊断软件工程师”。通过汽车软件开发岗位分析,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汽车诊断应用与开发》等汽车诊断软件开发课程模块。2018年5月双方签订协议,目前已有二十余人参加联合培养,其中三人考核合格已在企业就业。
图3 联合培养校企合作意向书